首页 首页 资讯 综合 查看内容

逸鼎投资傅浩强的美国房产投资指南

2017-1-20 10:32| 发布者: 传媒女生| 查看: 762| 评论: 0

摘要: 购置房产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尤其在美国买房,更要注意成本控制。在开始选购楼房之前,你需要了解自己能够承担多大的支出。逸鼎投资CEO傅浩强 要确定这一点,你需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收支状况。你还需要知道 ...

   购置房产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尤其在美国买房,更要注意成本控制。在开始选购楼房之前,你需要了解自己能够承担多大的支出。


逸鼎投资CEO傅浩强


 要确定这一点,你需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收支状况。你还需要知道能够为购置房屋筹得多少钱,以应付一次性的开支----这就是常说的首期订金(down payment)以及交收费用 (closing fee)。


 当你已经有所预算,并已确认了你的整体开支及收入,你便可以将余下资金,作最佳的安排。为购置房屋储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评估房屋贷款花费


 第一步是确定你每个月能够承担多少房屋贷款的还款。


 大部分放款人(包括RBC)都建议,你每月用於房屋方面的综合开销,不应超过你的税前(总)每月家庭收入的32%。这其中包括偿还房屋贷款的本金(principal)及利息(interest)、地税(property tax)、以及公用事业服务(utilities)如水、电和煤汽等。如果你要买的是共管公寓(condo),就要把一半的共管公寓费用(condominium fees)计算在内。


 这便是负债比率(Gross Debt Service, 简称GDS)。


 如果你将这个数额,再减去预估的地税及公用事业服务费用(若合用的话,再减去50%的共管公寓费用),余额就显示出你每月能够承担的最高房屋贷款还款额(mortgage payment)。


 如果你还有其他债务,你亦有需要把他们一并计算在内。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总负债比率(Total Debt Service, 简称TDS)。基本上,这便是支付全部债务所需要的钱 — 这包括上面所说的房屋开销、加上信用卡、个人贷款及汽车贷款 —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不应超过年度收入(gross annual income)的40%。


 评估你的首期订金


 下一步便是确定你能够筹集多少钱来支付首期订金。首期订金愈多,你需要借贷的数额就愈低,而每月需要支付的房屋贷款还款也愈少。


 不要忘记,还有些交收费用,例如律师费。这些支出一般估算为房屋价格的1.5%-4%。


 如果你有足够承担能力拨出房价的至少20%作首期订金,那麽,你就符合了「常规」房屋贷款(“conventional” mortgage)的资格。如果你没有20%作首期订金,你便需购买房屋贷款保险(mortgage insurance)。这将为房屋贷款增加额外1%至3%的费用。


 为首期订金储蓄


 一般人可以从很多不同的途径筹集首期订金,其中包括:储蓄账户、投资、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s Plans, 简称RSPs)以及亲友的馈赠。


 一种名为「自动储蓄计划」(Automatic Savings Program , 简称ASP)的产品,可以成为储蓄首期订金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选用此计划,你选择的一个数额,会在特定周期(例如:发薪日或每月)自动从你的银行账户中被提取,并存入另一个特设的投资账户。请与你的RBC业务行代表讨论关於如何设立「自动储蓄计划」。


 如果你一直有向注册退休储蓄计划供款,而你又是首次购买房屋,你可能符合「RSP首次置业人士计划」(RSP First-Time Home Buyers’ Plan)的资格。这个政府计划容许首次置业人士可从他们的退休储蓄计划中提取款,每名配偶最多可取出$20,000。只要你在未来15年内将这笔「借款」 归还退休储蓄计划,提取的金额是可获免税的。


逸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分享至:
| 收藏

公司 & 人物

ADAYO华阳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 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ADAYO华阳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
  4月19日,2021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如期举行,ADAYO华阳携
重磅!小浣熊被评为“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民营企业”
重磅!小浣熊被评为“福建省抗
  近日,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下发《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对
热烈庆祝 | 青李人力青岛分公司隆重开业
热烈庆祝 | 青李人力青岛分公
  2021年3月6日,文艺复兴集团旗下——青李人力青岛子公司隆重开业。青李人力总部位
全程管家更省心!业之峰“2021全年第一签”来了
全程管家更省心!业之峰“2021
  装修工程环节多、工期长,让人疲于奔命,一不小心还容易掉入各种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