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 & 财经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2024-02-20
-
博德维独创新品 - “全透明气膜体育馆”亮
2021-05-20
-
斯凯奇GOWALK以旧换新活动登陆六城,百店联
2021-05-18
-
地球日|百事公司“与蓝同行”携手零售业巨
2021-04-22
-
致力保护环境 盖璞集团将全面淘汰一次性塑
2021-04-22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警惕“职业背债”陷阱,并与公安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 一直以来,平安银行信用卡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坚持打击各类金融黑灰产,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公众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能力,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 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号召,平安银行信用卡联动警方 重拳打击 金融 黑灰产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常见的金融黑灰产骗局还有“代理维权”“征信修复”“减免债务”等形式,平安银行信用卡提醒用户,这些“承诺”不可信,轻信黑产团伙,存在信息泄露、上当受骗、钱财损失的风险。 面对各种不法中介乱象及金融黑灰产,早在2022年,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就积极响应监管机构政策号召,成立打黑专项工作组,以深圳总部和全国分中心联动模式,联动公安司法机关,对违规黑产机构进行网格化、属地化的高效、精准打击。 2024年平安银行信用卡协同警方开展行动,取得显著战果:全年获得报案回执22起,推动刑事立案5起,行政处罚8起,另训诫相关人员202例。典型案例包括福州刑事立案涉案12万元的信用卡敲诈勒索案,银川黑产大案团案打击成功捣毁3家黑灰产公司团伙,杭州查处伪造公文的征信诈骗团伙等。2025年截至目前,获得报案回执12起,推动刑事立案2起,行政处罚1起,另训诫相关人员75例,有效打击震慑相关黑灰产,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工作,聚焦风险防范持续普及金融安全知识,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互动内容,将专业的金融消保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能,助力人民群众共享金融发展成果,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警惕“职业背债”陷阱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 虚假宣传引诱。 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 伪造材料骗贷。 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 抽取高额分成。 获取银行贷款后,不法分子抽取高额分成,将相关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背债人承担。 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 一是承担高额债务。 背债人作为借款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偿还将面临催收、罚息,甚至被起诉。从实际案例看,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 二是个人信用受损。 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 三是法律风险极高。 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此提示: 一是提高风险意识。 切记任何承诺以个人名义贷款,却声称“不用你还”的话术,本质都是骗局。面对“职业背债”这类看似轻松赚钱的“好事”,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铤而走险,贪小失大。 二是珍惜个人信用。 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要合理规划收支,按时偿还各类债务,不随意为他人担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骗贷或信用卡套现。发现信用记录异常,及时联系金融机构核实处理。 三是审慎对待“代办”业务。 在面临资金需求时,警惕非法中介虚假宣传,务必选择正规、可靠的渠道办理业务。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由他人“代办”业务,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在任何合同上签字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四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求助举报。 目前,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正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依法严打骗取贷款、贷款诈骗等犯罪活动。如公众发现有人兜售“背债赚钱”门路,或身边有类似伪造材料、骗取贷款行为的,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及时向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一旦不慎卷入骗局,要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寻求法律帮助,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
2024-02-20
2021-05-20
2021-05-18
2021-04-22
2021-04-22
© 2012-2019 深圳尚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Powered by Ceoim !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