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 & 财经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2024-02-20
-
博德维独创新品 - “全透明气膜体育馆”亮
2021-05-20
-
斯凯奇GOWALK以旧换新活动登陆六城,百店联
2021-05-18
-
地球日|百事公司“与蓝同行”携手零售业巨
2021-04-22
-
致力保护环境 盖璞集团将全面淘汰一次性塑
2021-04-22
近日赫德推出的一场“赫德三人行”对谈讲座,受到了有海外升学需求家庭的极大欢迎。 这场讲座有别于一般留学讲座的是,三届斯坦福校友、同时也是当下国际教育行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作为对谈嘉宾,他们分享的全都是自己多年来个性化的亲身经历和专业思考。 我们特别整理了家长对于海外升学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相关家庭最有必要思考的“灵魂八问”来进行讨论。嘉宾们探讨的问题涉及四大模块——名校收获、升学趋势、申请建议和前期准备。三位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分享,让家长们得以窥见问题的全貌。 下面,我们就把此次讲座中的精彩呈现敲黑板划重点,希望能够对更多孩子的未来有所助益。 一、从斯坦福、哈佛到普林斯顿,海外名校经历给人带来怎样的成长? 价值观的成长:打破思维框架 作为三位留学生中,在斯坦福学习年代更为久远的“老牌留学生”,Jasper谈了海外学习经历带给他在价值观成长上的两次醍醐灌顶般的“暴击”—— “我最大的收获如果总结为一个词叫‘打破成见’,直白点说就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别给自己下套,别把自己框住。”Jasper说。 Jasper第—次出国游学是在他15岁时,那时以“上大学”为唯一人生目标的他,被国外同学问到了第一个“暴击”他的问题:你为什么要上大学?之所以被暴击,是因为在听到这个问题的那一刻,15岁的Jasper才意识到,对于这个唯一的人生目标,他居然没思考过为什么。 第二次暴击来自斯坦福大学非常有名的一个课程——俗称“TouchyFeely”的人际交互课程。在这个“直击心灵、面对真我”的课程上,在思想交锋和真实自我碰撞的过程中,一向自认为具有开放思维的Jasper才发现自己无意识中会给别人贴标签,自然,他也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 “那个课上,感觉我一直在‘撕标签’。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贴了这些标签、设了这些套,正是这些限制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Jasper说。 两次“暴击”,源于海外求学时遇到的思维差异化,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视角,让年轻的留学生Jasper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和更深入真实的自我,从而重塑了他价值观中的某些盲区,开拓了人生更大的可能。 虽然这样的“暴击”在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呈现为不同的样子,但本质都是差异化带来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暴击”,越早发生,人生受益越大。 人生观的拓宽:人生可以很多元,要有梦想和意义 在新加坡长大的Celine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是在新加坡长大的,新加坡整体上的教育体系比较偏应试,所以我当时本科一去到普林斯顿,感触最深的是评价体系一下子放宽了很多,绝不仅是考试和成绩这么一个标准了,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标准,比如领导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 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老师都会让同学之间各抒己见,思想碰撞。在课堂之外,我们也有非常多时间花在丰富的活动参与上。然后我就发现有这么多厉害的同学,他们不仅才华多元化,人生理想也各不相同。除了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这样的职业,我有很多同学成为了专业演员、舞蹈家、军人……他们有非常不一样的梦想,也彼此尊重。而普林斯顿的校训——“Princetoninthenation’sserviceandtheserviceofhumanity”则致力于培养为国家和全人类服务的人才。 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人真的会被激励,会被拓宽,会不停提醒自己为他人做事情,不要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很多信念对于我的一生都会有很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感激。” 世界观的成熟: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我们 Audrey在对两位学长表示认同的同时,补充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她在斯坦福读MBA时发生的故事。 “海外求学生涯让我更加了解了世界,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我觉得我可以让别人更加了解中国。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在斯坦福上商业策略课时,通常课堂上的案例都以美国大企业为多,有一天终于老师的案例中出现了一家中国企业的身影,但老师在剖析案例的时候,我发现他其实并没有全面了解到中国当年商业大环境的完善和企业全方位的努力。 在那节课上我以我对中国商业环境的理解,给同学们介绍了大环境为这家企业带来的转型契机,谈到了一系列产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迭代和构建,希望大家从一个更完整的图景去分析这家中国企业的成功。 后来老师邀请我和他一起来修改完善这个案例,而且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同学主动告诉我,我的分享让他们对中国的商业有新的感受和更全面的认识。 今天的世界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让别人更客观地认识越来越好的中国,是未来作为国际化中国人的一个责任。” 从三位嘉宾的感受总结来看,其实当我们的人生足够多元化,能够接受到差异化思维的碰撞,能够跳出舒适区挑战自我,我们都会收获良多,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各个层面得到成长。虽然海外留学只是拓宽自我的其中一个途径,但对年轻人而言,这是非常重要、也极具代表性的途径。 二、70后、80后、90后视角——世界在变,留学的价值变了吗? 面对这个问题,Jasper给出他觉得最核心的两个考量,并且说:“在所有的变量中,一定有恒定不变的那个部分。” 而Audrey则提出了:“出国留学更具象化的东西还是学习,那么尽管世界在变,但是学习本身的价值没有变。” Audrey通过她在斯坦福的几个亲身经历的学习案例,包括在斯坦福著名的设计思维课上的经历,说明了她的观点,也说明了海外学习更本质的价值所在: 而Celine则从更加实操的层面,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视角出发,认为不同年龄的留学生需要考虑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于问题的判断也是不同的: 低龄留学:对于孩子在初高中就选择出国留学的家庭,无论是家长陪同还是孩子读寄宿学校,家长通常考虑的是未来孩子比较长远的发展路径。比如如果孩子以后想读美本,那现在就去念一个不错的美高,在将来的录取上可能就会有优势。我们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会提到,和在国内上高中相比,孩子上美高会有一定的优势,但不一定是很大的优势。我们也会建议家长多面向考量,做出综合判断:比如好的美本是不是家庭追求的终极价值?也要考虑到孩子低龄出国,可能在文化认同、亲子关系这些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本科留学:在这个阶段学生自己的主导性就会强了很多,一般本科生希望到排名比较靠前的世界名校上学,还是因为比较看重国外整体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得到深入的、多元化的、国际化的人生体验。对于本科笃定留学的学生,会在更早的阶段就做决定,预先做一个判断和决定,从某个阶段开始就决定不走高考这条路了。 研究生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学生自己的决定,包括找顾问或者选学校,家庭的参与比较淡了。研究生来讲,更专更窄更细,这个情况下大家会看重具体去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甚至某位老师。如果学生向这个方向选择,具有优势项目的学校和专业对于学生的价值,相对还是不会变化的。 三、疫情过后,升学趋势怎样变化? 新冠疫情过后,我们可能会进入一种“新常态”,那么在那个时候,升学的趋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Celine给出了下面的回答: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这个年龄阶段从学生需求方面来讲,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是决定本科要出国的孩子早就已经下定决心不参加高考了,那也不太可能突然就决定要恢复参加高考。事实上越往后走越不容易转,那么研究生可能可以缓一年再去,但整体方向不会变。 但这个年龄段的变化在哪里呢?就是很关键的一些时间轴发生了变化。比如由于国际疫情,一些很重要的考试被全球性地取消了,以前考试密度比较高的一些考试比如SAT、托福、雅思之类的,现在好几个月可能都没机会考一次。还有就是本身规划好的暑期夏校、国际比赛等活动也被取消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更能看到提前规划的重要性。 低龄留学:这里我们还是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变化,因为低龄留学本身就不是一个容易做的选择,比如说去英国的话,孩子也许13岁就要出去了,或者甚至更小11岁就要出去。那在这个年龄段,本来有些家庭就不舍得孩子出国寄宿,更不用说当下国际疫情家长一定更加焦心,凸显了一些本来就有的顾虑。 另一方面,很多低龄留学生的家长之所以选择低龄留学,是为了在国外读高中获取本科的入学优势,但现在国内很多学校,包括公立名校的国际部、还有很多民办学校在国外本科录取上的成绩越来越亮眼,家长觉得国内教育的选择变多了。 而低龄留学在年龄、文化认同和亲密感等方面又会有比较大的损失,很多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失去了和家庭的联结,在文化上也会产生困惑,在三观形成很关键的时期反而非常模糊,这些顾虑也会凸显出来。 这样,虽然学校的方面没有变化,英美的好学校还是好学校,但家庭最终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出个性化的独立选择的,必须要衡量得失轻重。 四、留学国家怎么选? 面对这个问题,Jasper特别强调了“适配度”,就是学生一定要在了解学校和自身的基础上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并且从一个自己亲自接手的咨询案例出发,特别强调了个体感受对于选择学校的重要性——通过访校等方法去感受这是不是适合你自己的学校,比排名、数据、别人的建议之类的都更重要。 Celine非常认同Jasper的观点,同时就英美国家学校的大体特色进行了补充,下面的图表就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差异。 在这张图中,把英联邦学校的课程比喻成“精致套餐”,美国学校课程则比喻成“自助餐”。英联邦有点像国内的本科学校,专业是上学前就选定的,英国本科三年就能毕业,更加专注于你的专业,课程是学校配备好的,学生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上的都是学校预设好的、和学生专业高度相关的一些课程。英国本科的课程非常循序渐进,但是学生去接触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机会相对比较少。 整体上,英联邦体系下面的本科学校,相对还是更看重学术成绩,在录取评判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看重活动的方面。当然本科进入学校以后,也有很多社团可以参加,但整体上它还是比较看重学术、注重考试、注重毕业考的成绩,好处是专业基础会很扎实。 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事先选定了自己想要吃的菜单,面对英国本科学校,会觉得非常满意,饱餐一顿。 而美国本科的专业选择一般在多数学校是到了大二的下半学期才决定的。学生从大一进去到大四毕业,在选课上都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只要大一大二上的课和最终选择专业的基础要求有相关性,学生都可以选择这个专业学习。 那么相信很多高中生在高中时期还不能特别确定自己想学什么专业,兴趣很广泛,那么美国的大学会给到学生更多的可能性、更长时间体验,再去做判断。 而且除此之外,就算学生选了某个专业,可能到大学毕业时,这个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只占到学生上的所有课程的60%-70%,有40%的时间学生是在上各种其他不同的专业课程。拿Celine自己举例,她本科在普林斯顿的专业其实是偏应用数学的,但是同时也上了德语、美术史入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哲学等等课程。美国大学会给学生更多体验和选择。 美国学校的评判标准更重视过程,不会一考定终身。相对于成绩,更看重自我观点的表达,更加灵活。 但这同时也可能是个劣势,比如课程太多,学生选花了眼,就好比自助餐营养没有做到很好的分配,所以吃下来似乎并没有很满足,所以这也是要看每个学生自己的倾向和需求。 五、好学校青睐怎样的学生? 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曾在剑桥和普林斯顿之间做过抉择的Celine是这样回答的: 英联邦跟美国的体系之间有一个共性,共性在于筛选的过程中最看重的首先还是成绩,包括在校成绩和标化考试成绩。 而不太一样的是,英联邦国家80%的比重是看重成绩,相对没那么单独看重学生在活动方面或者单项突出的表现。举个例子,申请很多英联邦学校,如果是ALevel考出三个A或者两个A一个B的学生,就会被录。但如果是一个有单项特长的学生,比如某项国家级别的运动员,但是成绩不行,是不太会被录的。 那美国的学校呢?我曾经在耶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一家文理学院做过招生官,结合我各方面的经验看,美国首先看重的也还是学术——美国不是不看成绩,而是美国不只看成绩,成绩还是最关键的一个点。 在美国学校的录取决策中,成绩大概占到60%-70%的比重,在成绩的基础之上,美国和英联邦学校比较大的不同就在于对学生活动、申请文书和面试的看重,美国大学会很看重学生能反映出来的深度思考、社会关怀等能力。 另外就是美国学校比较重视特长,比如体育或者艺术类特长,或者领导力的体现,比如学生会会长或辩论赛手,还有就是社会服务,这些都是美国学校非常看重的,在申请表上也会给非常大的空间,让学生多阐述成绩之外的活动参与和突出表现。 那如果还是上面那位国家级运动员学生,如果申美国学校,学校看到体育方面特别强,学习成绩能够达到某个标准,能够顺利毕业的话,也是会录取的。 另外在提交个人材料的时候,美国学校非常看重文书的准备,因为他更希望全面去了解一个学生,希望了解学生的性格、闪光点,是不是幽默?是不是有领导力?学生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困难从而抗压能力非常好……因此申请美本的学生会比较辛苦,要写很多文书上的工作。 那么相对而言英联邦学校的文书准备,框架性更强一些,学校更多想了解你为什么想学某个专业,针对这个专业你在学术上做好了什么准备。关于活动,可能像竞赛类的活动,那些可以帮学生去凸显自己专业特长的活动,英联邦学校还是看重的。 再说面试。大多数英联邦学校一般没有面试,除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相对少数的学校。那么拿牛津剑桥举例,他们的面试也是偏重学术的,比如学生申请的是生物的话,来面试你的就是一位在牛津剑桥里面教生物的教授,然后他就是扎扎实实问你学生物相关的一些学术性的问题。因为他在考虑的事情是如果你来了我们学校,你是否能够应对我们的课业,你在学术上是怎样思考的。 但美国的面试就完全不一样,美国多数学校都会有校友面试,其实就是一对一对话,校友跟申请的学生对谈,内容上也更多是去了解学生整个的状况,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整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在面试中表现得比较自信活泼、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学校中是比较受到青睐的一类学生。美国大学面试时,面试官不知道你未来会选什么专业,他大概率上也不会是和你一个专业,因此他不太会问你很学术的专业方向的问题。 所以总结一下,学生申请时要考虑自身的情况。比如学霸型的学生,被英联邦名校录取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比较综合型的学生,可能会愿意尝试美本的申请。这些是大家在申请时可以做的判断,但说到底,我们出国是去学习的,最关键的因素肯定还是成绩,对于各校的招生官在选学生时,最看重的第一道门槛也还是成绩。 六、不同的课程体系(IB/ALevel/AP等)如何选择? 关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如何选择,Jasper表示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体系。学生要关心的不是那个课程体系好,而应该是“在哪种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下,能够展现出我自己的学术能力?” 另外想要提醒家长的就是,当我们说IBDP,AP等课程,更多是在讨论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不要把它们泛化为所谓初高中很多年的学习过程,它们并不是多年整体的课程体系。 在ALevel、AP和IB之间会有一些差异,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出发点不同,大家可以看到下图列明的一些重点。ALevel是英联邦体系的考试,对专业方向性有配置,这个考试就会比较容易凸显学生在某些专业的学术能力。AP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相对于ALevel可能在专业限定上没那么强,可选择方向比较多。IB基于教育改革的很多创想,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可能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选择这些体系的重点是,哪个体系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学生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体系本身并不是绝对的。 这里想要特别强调的就是:以上三种课程体系都是国际上被认可了很多年的、学术严谨性很强的课程体系,不存在绝对的某个课程体系不能申请某些国家某个学校的情况,没有“某个课程体系仅仅对应某个国家申请”的情况。 七、小升初,家长和孩子如何做好心理、综合素养和学术准备?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Jasper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套用孩子的人生,因为他们面临的世界已经变化太大了,还会变化得更大。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本身在学业要求上就上了一个台阶,我们仅拿英文举例,小学时候重视的是阅读,我们看的是流畅度,但上了初中之后,孩子们就需要用英文来进行学术应用了,要用英文来上很多科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了,这已经是对语言要求很不同的一个点了。 现在从国际教育的角度,面向未来的能力通常我们这样分成四大类,关于这四大类就不展开细节了,大家看图可以理解。Jasper特意强调了以下三点: 1、在学术上可以展现自己的思路 之前Celine也提到了一个例子,就是牛津剑桥的面试官可能会问很多与学术专业强相关的问题,那么在这里他要测试的并不是你是否能做对某些题,他要了解的你你的学术思路,你的思维方式,你在学术上的思考和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术专业上不能只是做题,而是要全方面地构建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 2、在自己的特色领域做的深入一些 到了初中阶段,各种活动和特长应该已经走过了小学阶段广为尝试的阶段,需要收一收,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深入。哪个方面都好,但是哪个方面都不精,是不行的。学生需要凸显自身的特色闪光点,要更深地去开拓自我。而深入地进行任何一样活动其实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的经历就会展示出学生内在的很多人格素养。 3、格外重视心理发展的成熟度 谈到心理,我们用了一个很大的词叫社会情感素养。大家都可以理解青春期对于独立健康的人格养成是格外重要的阶段,在这么重要的阶段,如果没把握好,在今后的人生中可能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来做弥补。所以在中学阶段,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理方面的成熟度和发展动向。 谈到海外留学,心理发展更是尤为重要,孩子要去独立地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在他自己的心理机制上,他有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否对自身感受和情绪有认知和接纳,能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拥有强大的内心、从容坚定?这些都是要从小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的,初中阶段经历的青春期更是重中之重。 八、升学指导从何时开始接触? 在赫德,升学指导到了高中阶段会成为一门课程,在中学阶段也是很被重视的元素。那么对于想为孩子提前规划的广大家长来说,应该怎样做呢? Jasper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他强调,在学校中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浅层阶段性的升学指导,而是一个更加综合长期的生涯规划。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1、指向目标不同 狭义的升学指导包括择校、做申请流程、流程管控等等。但生涯规划,我们要规划的孩子会成长出怎样的一个状态和能力目标,这个目标可能就是我们上面那张图的四大部分。当然这四大部分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出几百个细项,那么每个孩子的特质和选择不同,他最终呈现出来的特点也会不同。 打个比方来说,长期的生涯规划就像帮助孩子更上层楼一样,在长期的成长中看到更远的地平线。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时间,在最后选校的时候做升学指导的话,那我们可能还只能是停留在这一层,但帮助孩子把前方看得更清楚一些。所以这就是第一点,两者目标不同。 2、资源不同 因为生涯规划涉及孩子的长时间成长,我们从初中就要开始,这肯定是个团队工作,而不是某一位老师的指导。除了我们主导规划的老师,学校里的每一位和孩子接触到的老师都会共同地以很综合地方式去完成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孩子的生涯规划,数据点越多,数据越全,做的就会越好。 3、核心驱动不同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长期的规划和影响,最后形成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把控。到了升学时,主控人是自己而不是家长或其他成年人。当驱动力成为内驱力的时候,不仅是海外升学这一件事受益,对于孩子整个人生中追寻幸福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都知道北京赫德的小学课程非常优秀,有口皆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北京赫德从六年级开始的初中课程以及初中学段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从六年级开始一直到十二年级,赫德中学对于赫德学子的整体生涯规划就是不断更上层楼的过程。无论是精细化的课程安排、双轨制的英文课程,以及丰富的全人教育,都旨在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我,探索更大的世界。 疫情可能突如其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在国内多读几年再出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赫德对接的国外顶尖资源,比如课程资源、夏校资源、研学资源,希望都能带给孩子更好的就读体验,帮他们打开更大的世界。 另外在这个图中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孩子的生涯规划是一以贯之的,包括导师制,1对1升学指导团队,尤其在高中段,升学指导变成了一门必修课。 三届斯坦福校友相聚一堂,为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中对海外升学的思考,其实更多是分享他们对于“成长”的思考。最后Audrey说: 无论孩子是否申请到了名校,其实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点,希望每个人都思考一下斯坦福商学院对于学生提出的,恒久不变的一个问题:Whatmattersthemosttoyouandwhy?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有人的答案可能很宏伟,也有人的答案可能很生活化,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从今天的讲座中大家要带走一句话的话,我希望那句话是—— 赫德倡导的教育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指向孩子人生的幸福。希望我们都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找到那件让他不厌其烦的事,并朝着这个目标持续努力。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简介:
北京赫德是一所融合中西、着眼未来的精品学校,2017年9月小学正式开学,未来将陆续开设幼儿园和初中、高中。我们致力于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经验,为渴望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高品质、15年一贯的系统教育解决方案。 |
2024-02-20
2021-05-20
2021-05-18
2021-04-22
2021-04-22
© 2012-2019 深圳尚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Powered by Ceoim ! X3.4